SONY DSC-WX7來到家中也一陣子了,但它的表現如何?且讓WX7與終於晉升學長的PENTAX I-10來比比看。
PENTAX Optio I-10 就是可愛啦!我的白色小相機
雖然WX7目前在SONY官網上仍可見到,但它已發表快一年半,目前並已接近完售階段,加上擁有I-10的人相信也不多,所以這篇比較就參考參考吧!
本文側重於實拍,不介紹操作介面,不採取所謂的精密比較,因為既然是隨身小相機,便以全自動、隨手拍為主,畢竟能夠輕鬆拍出不錯的成果才重要,況且全自動模式等於是機身面臨情境下預設的最理想狀態,因此就以全自動拍攝成果做比較了。
手邊的PENTAX I-10是2010年9月所購買的隨身機,1210萬畫素,PENTAX鏡頭為5倍光學變焦,等效28-140mm的焦距,最大光圈為F3.5-5.9,感光元件為1/2.3吋的CCD。
而SONY WX7為1620萬畫素,蔡司鏡頭也同樣有5倍光學變焦,但等效25-125mm的焦距較為廣角,最大光圈為F2.6-6.3,感光元件則為1/2.3吋的「背照式」CMOS。
由於WX7畫素較高,因此圖片檔原本就比較大,跟I-10比例大約如下:
儘管WX7相片長寬都較I-10大,但由於WX7較為廣角,因此二者相同場景的相片雖然有所差異,但100%裁切時大致上卻可以得到很接近的結果:
上圖並非裁切,而是把I-10相片疊在WX7上方,顯示WX7廣角多出的部分。
先來看看廣角端吧!以下比較相片第一張為WX7、第二張為I-10,以此類推。
傳統上認為CCD的發色比CMOS要濃郁、飽和,不過單純從相片來看,現在已經不是如此了,但是這點最好還是要找同品牌來加以驗證。
從望遠端大約中間裁切圖的畫面來看,WX7顏色略略飽和一點,但I-10在鐵皮屋頂的細節保留的比WX7要好,這會是很意外的結果嗎?
接下來是5倍光學變焦的望遠端比較。
望遠端一樣在畫面中央裁切:
從相片大致看來,WX7除了色調較濃郁之外,畫面也較具立體感,同時也比較銳利一點,蔡司鏡頭表現功不可沒。
接下來還是生活隨拍,從搭車拍攝的成果來推敲光線較暗處、室內表現,這比天氣好的明朗戶外照片比較更殘酷。
從上面的場景可以看出SONY跟PENTAX對色彩,尤其是接近白色的演繹各有不同。
一樣裁切大約畫面中央的公告看板的位置:
WX7拍攝光圈2.6、ISO 100、快門1/30秒;
I-10拍攝光圈3.5、ISO 500、快門1/50秒。
WX7憑藉大光圈的優勢,ISO還維持在100,因此得到比I-10更佳的表現,我想在較暗處CCD與CMOS相比,真的居劣勢。
換個位置,看看捷運路網吧!
裁切中央稍偏左上的位置:
WX7拍攝光圈2.6、ISO 100、快門1/30秒;
I-10拍攝光圈3.5、ISO 320、快門1/50秒。
在細節上,因為高ISO的關係,I-10拍的字都快看不清楚了。
接著看丟在座位旁的手機。
這一張拍得不太好,I-10拍攝時手機比較沒那麼中央,畫面較旁邊的位置,畫質上會比較吃虧。
不過還是來看品牌商標的截圖:
WX7拍攝光圈2.6、ISO 250、快門1/30秒;
I-10拍攝光圈3.5、ISO 800、快門1/50秒。
I-10在這張的表現真是慘不忍睹,商標都快看不到了,而高ISO讓相片顏色的飽和度開始下降。
從以上的拍攝結果比較來看,目前新世代相機所採用的「背照式」COMS感光元件,基本上確實能夠提高光線的吸收,並減少雜訊,進而降低對光學鏡頭的物理要求,提升拍照的成功率。若是搭配上好鏡頭,成像效果也不會太差,能夠輕鬆應付多數場合。
短短的兩年,小相機的進步還是很明顯,新感光元件讓低光源拍攝成果遠遠超越舊相機,讓室內場合能夠更加靈活的拍照。
======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