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常可看到類似本文標題的問題,不過還是要先說些廢話:每個人、每趟旅遊都有個別差異,所以意見僅供參考。
這趟歐洲之旅,對於數位單眼相機該帶什麼鏡頭和裝備,自己出發前也曾思考過,在此分享旅程後的經驗。
首先,一定要帶隨身小DC。這不是廢話,如果遇到意外狀況,先別說DSLR壞了,就光是DSLR被鎖在房間,又非得走行程時,能用DC拍照,比什麼都沒有來的好,也比多數手機效果好。
其次,把記憶卡都帶著就對了。歐洲美景很容令人易陷入狂拍,加以當下可能沒太多時間刪檔案,所以可能拍的很多,況且記憶卡體積不大,全都帶去吧。
再者,是最多人關心的鏡頭。由於歐洲景色很美,常會讓人有盡收眼底的念頭,但APS-C鏡頭廣角端常見的18mm只能算堪用,若有更廣角尤佳。
長焦的優點是在拍攝遠處景物、建築物上的浮雕裝飾等。以Canon的APS-C數位單眼而言,常見的L鏡EF 17-40mm f/4L望遠端勉強只能截圖,所以PENTAX的旅遊鏡DA 18-135mm我用起來還算滿意。除非對畫質要求,否則個人認為變焦倍率高的旅遊鏡很便利。
以Exif Analyzer分析這趟旅遊整理後的1977張相片拍攝焦段(未轉換成相當於35mm相機的焦段,故視為鏡頭實際焦段),全程我只用18-135這一支鏡頭,且隨意使用各焦段。
依據資訊,我利用小於20mm(應該就是18mm)比例最高,其次是大約50mm,再來就是望遠端135mm了。
由此可知,倘若沒有長焦望遠鏡頭,帶著常見的18-55出國也未嘗不可,若是如此,55端用到的比率就會更高了。
一機一鏡確實是好作法。怎麼說呢?跟團時間有限,但是換鏡頭的風險極高。很多古城地面都是草地、沙土、石板等等,在戶外換鏡頭入塵風險高,而且人潮多,萬一被擠掉了不堪設想。
除非行程時間很寬裕,或是換鏡頭動作很快,又或者是除塵設備齊全,那麼想帶多少個鏡頭都隨自己高興。
我的18-135有防水防塵設計,但機身沒有,即使途中未曾換鏡頭,我到滑鐵盧時還是發現入塵了。光圈7.1還能見到塵點,足見灰塵之大。我震動感光元件不知幾次,電池耗掉大量電力,塵點依舊在。最後還是回車上拆下鏡頭,提升反光鏡,用吹球才吹掉。
備用電池很重要,而電池還與記憶卡容量高度關聯,由於很容易狂拍,記憶卡容量大,也需足夠的電力備援。不要認為自己的相機很省電,因為狂拍時是不理性的,所以必須有充足的備用電池。
由於緯度關係,歐洲在夏秋日落較晚,回旅館常常都晚上九點了,而夜遊巴黎那天還更晚,因此如果經費許可,有多少組電池就搭配同樣數量的充電器,同步充電,就不必半夜起來換電池充電,浪費休息時間。
接著,三腳架個人認為帶不帶皆可。立三腳架比較費時,此外景點人多時很難用,而且例如許多美術館、教堂內是不准使用腳架的。我雖然帶了三腳架,但因為旅程走馬看花,加上與家人同行,所以沒法慢慢拍照。就本次旅遊而言,其實不用腳架也可以拍得很快樂。
最後,外接式閃光燈可以考慮攜帶。歐洲景物很美,但是要拍人像時,由於陽光的角度關係,很容易就遇到光線明顯反差的狀況。若會拍到背景清楚,但人暗暗的,這就是使用閃光燈的時機。
使用內置閃燈未嘗不可, 不過許多鏡頭用內閃時會拍出半圓形陰影,拍攝時要避免,同時要注意調整閃燈出力,以免臉部過亮。
可惜這趟出國沒帶外閃,原廠外閃幾乎都可以高速同步,室外補光拍起來會比較自然。不過外閃不一定要帶最頂級的,許多美術館與教堂內雖允許拍照,但是不准開閃光燈,因此攜帶能室外補光的輕便高速閃燈即可,例如Canon 270或320都是。
出國旅遊,我還是比較喜歡輕量一點的裝備,自認體力強者要搬Canon 1D跟大小砲群去我也不反對,在攝影成果品質跟休閒之間的平衡端視各人的選擇。
2011再遊歐洲旅遊相片集錦:
1. 荷蘭篇
2. 比利時篇
3. 法國巴黎(上)
4. 法國巴黎(下)
本格相關文章:
我的旅遊鏡:PENTAX DA 18-135mm/F3.5-5.6ED AL[IF] DC WR